这些改变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?
比如,以前一家创业公司只要IPO了,大股东几乎就解脱上岸了,但是如今即使IPO了,企业经营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。以前公司上市融到巨额现金,做事相对容易许多,但如今上市后依然拿不到这么多钱,且融到的资金都有专户监管,大股东成了社会财富看门人。
这类的变化很多,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每个细节都是正在经历的难题。
注册制,开始倒逼这些上市公司思考:在这种资本市场上,应该追求什么?选择什么?未来是什么?终局是什么?看似没有监管的注册制,却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如果不上市,自己不冲IPO可能竞争对手率先上市拿到融资,一旦竞争失败,可能意味生死存亡。憋足劲头冲击IPO依然不算稳定,30-50亿市值慢慢做,资本市场看不到成长的希望,投资机构可能转头就走,毕竟现在A股的事实就是:百亿市值的好公司大股东减持,一堆机构追着抢;几十亿市值的小公司大股东减持,则看谁跑得快。
那百亿市值的企业是终局了吗?好像也不是,如果一个市值100亿的公司战略是三年做到150亿,那么真得洗洗睡了,资本市场直接用脚投票了。但是目前市场下行,需求内卷,转型升级,压力巨大,市值不进则退,怎么办?反过来想,百亿市值的老板们可能也很困惑,我们生意现金流这么好,这么稳健,还要求我们什么?一怒之下不与投资者交流了,这么一来,百亿市值说不定一两年又回到50亿市值了。
百亿市值不轻松,那千亿是不是好过?也不是,千亿市值的企业在A股就100多家,肩负这个行业的国家竞争力众人,且都是在细分领域进入战略无人区了,肯定被要求奔向万亿市值,但在中国万亿公司有几个?
以上这些,好像就是注册制以来的变化,这件事情导致了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什么?——在企业成长这件事上,没有了终点,看不到未来的路究竟怎么走。